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和立宣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

    信息发布者:蔡文进
    2017-04-21 20:35:05    来源:丽江市农业局种植业科   转载

    和立宣,男,纳西族,1969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推广研究员,现任市农科所(市农技中心)副所长(副主任),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丽江综合试验站站长。

      2006年获云南省政府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等奖,2007年入选丽江市第一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评为“丽江市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0年由省委组织部选派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访学,2011年入选云南省第十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3年确定为丽江市水稻产业首席专家,2014年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

      1991年7月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到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应用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主持云南省“八五”“九五”小麦育种协作攻关《优质、专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开发示范》项目的丽江部分工作,结合全市农业生态气候类型和丽江小麦生产实际,提出中早熟优质高产小麦育种目标,每年与课题组其它人员一起顶烈日,冒酷暑到育种示范田中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品种鉴定与选育工作,成功选育出丽麦2、4号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有力促进了全市小麦生产,并分别获获丽江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

      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作岗位调整,丽江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全市粮食生产提出更多挑战,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担责任,放弃许多节假日,带领团队加大实施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应用及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主持实施“十五,十一五”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丽江部分)及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体系丽江综合试验站建设工作,根据丽江市立体气候突出,农业生态类型多样,各种稻作区分布的特点,在全市水稻生产上提出了自主选育与引种应用相结合的措施,年复一年,每年实施耐寒稻种资源收集利用,温室加代,杂交选育与穿梭选育及多点鉴定结合,加强耐寒粳稻新品种自主选育,选育出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5个,其中丽粳314、丽粳11号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已成为全省高海拔冷凉稻区的主导品种,丽粳314和丽粳11号的选育应用分别获2008年丽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3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丽粳9号在海拔2670米的“水稻世界屋脊”的宁蒗永宁种植示范,于2013年创造亩实产447.72千克的当地高产纪录,百亩示范区于2014年实现平均产量367.82 kg,较当地平均亩产量243.7kg增产高达50.93%,这是在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稻作区水稻新品种百亩连片种植产量最高纪录之一,是高寒粳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丽粳9号已成为滇西北涉藏地区高寒特殊稻作区的主导品种,有力促进了当地粮食增产。

      作为省、市农业科技学术技术带头人,多年来以粮食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应用及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实施为己任,组织带领粮作科技团队,不断求实创新,推荐确定主推品种及集成技术,现已初步形成全市高原粳稻区以楚粳27、28、29,云粳26、38,凤稻19、23,丽粳314、11、9号为主的水稻品种布局,参与实施的《协作选育示范推广优质稻品种242万亩》获2004年度云南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农业部丰收二等奖,《丽江市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20万亩增产增收显著》获2009年省业厅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小春以小麦云麦42、53、57,青春55,大麦以S—4,云大麦2号,凤大麦6号,V43等为主的麦类品种布局,特别是组织实施的云麦53高产示范于2012年在丽江创造了实产724.5千克/亩的全国西南地区高产纪录,参与协作实施的《云南山区优质旱地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小麦新品种“云选11—12选育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平均亩产连续递增,为全市粮食总产突破51万吨,实现十一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先后参与组织实施农业部下达的《丽江市优质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丽江市优质芸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成投资646万元和218万元,极大改善了全所的农业科研条件,圆满完成了良种基地建设任务;作为我市科技增粮办主要负责人和市级专家指导组成员之一,每年多次到各区县加强指导落实部、省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粮食作物集成技术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优化了全市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及布局,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步良好发展,保障了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真正为全市经济全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粮食保障。

      多年来,撰写并审报各类项目和技术总结30余份,选育农作物新品种7个,获新品种权保护2个,引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近千万亩;获农业科技成果奖励16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3.0亿元;在省级以上农业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5篇。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